发布时间:2025-04-22 阅读次数:481
李晏良:护航铁路建设向“绿”而行丨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第四届“感动铁科”年度人物奖
李晏良,共产党员,成都科创公司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在轨道交通环境保护领域专家,长期从事铁路振动噪声控制技术和高原铁路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5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二等奖4项,局级科学技术奖10项,取得发明专利7项。个人获得茅以升青年科技创新奖,带领团队先后2次获得火车头奖杯。
肩负起铁路减振降噪卫士职责使命
“2008年1月,我刚入职铁科院就赶上我国铁路首次开展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合宁铁路联调联试,当时院内各个专业精锐尽出,我也得以有机会和专家们近距离工作、学习。”说起事业起点,李晏良侃侃而谈。
工作初体验给李晏良带来极大震撼:那一年1月,南方大雪过膝,间隔几十公里的声屏障效果测点,需要驱车一整天,所有测试人员通力合作在风雪中完成测试。
在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环境中,李晏良遇见了对他影响至深的职业生涯领路人辜小安。
2008年2月,李晏良接到一项新任务:护航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运营安全,完成声屏障结构动力性能试验。
“只有一些试验数据资料,如何测试、用什么样的仪器和传感器、测完怎么评价……我一筹莫展,辜小安主任找到我,详细分析难点,手把手指点迷津。”回忆起当时情景,李晏良眼角泛红。
化压力为动力,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和院校老师,购置仪器设备,经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和对比分析,李晏良和团队用时两个月完成测试系统搭建。
试验从3月延续到8月,从上道到测点,李晏良和同事们要顶着艳阳步行1.5公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被晒到冒烟的钢轨。所里慰问我们的冰镇饮料,不到1分钟就热了。”时隔十数年,李晏良仍记得每一个细节。
而最折磨人的一段记忆,是试验最初阶段:每趟车采集到的数据都不对。是传感器贴得有问题?是设备出现故障?还是数据处理不当?李晏良紧绷神经、全力探寻,“心里特别着急,国内没有开展这套测试先例,我们只能24小时不间断排查故障原因。”
成功解决问题后,李晏良和团队总结经验、梳理案例,成功建立一套声屏障结构动力性能试验测试方法和评判依据,后续列入《高速铁路工程动态验收技术规范》中,以指导全国高速铁路声屏障气动力安全检测验证工作。
伴随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他们由此经历了一次次从0到1的自我突破:
2009年5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李晏良带队奔赴武广高铁综合试验现场,从武汉到岳阳、长沙、株洲、韶关再到广州,圆满完成噪声振动测试。
2014年,带队开展北京轨道交通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015年,为系统解决高速铁路噪声影响问题,李晏良牵头组织国铁集团重大科技专项高速铁路噪声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方案编制,在国内首次提出高速铁路总体噪声控制指标分解、声学设计优化策略,强化顶层设计,为后续开展的CR450工程减振降噪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不管是技术的突破,还是心智的突破,离不开好老师、好同事和好团队的支持,让我在承担重大项目的时候,踏实做事,迅速成长。”
为高原铁路绿色穿行保驾护航
川藏铁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纪性战略工程。为牢牢把握总书记提出的“科学规划、技术支撑、保护生态、安全可靠”总体要求,根据生态环境部需求,既了解铁路建设又懂环保的李晏良,在2018年10月被国铁集团推荐至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挂职锻炼,主要负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文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攻关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落实“保护生态”的要求。
雪域高原湿地、沼泽、湖泊、草甸星罗棋布,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连接成片,铁路穿行如何避免影响环境,是李晏良面对的课题之一。
在生态环境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李晏良创新工作模式,邀请铁科院李耀增研究员等行业内的环保专家以及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评估单位汇集一堂,经过大家的“头脑风暴”,提出“无害化穿越”“清污分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千头万绪,止于一端。就这样,在全面梳理学习铁科院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青藏铁路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李晏良深入现场调查,依托专家智力支持,初步研判出高原铁路建设存在的主要环境影响,编制相关生态环境保护顶层技术文件,从总体上提出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思路和原则,指导工程环评、设计、建设及运营期全过程各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
“既低头耕耘,也抬头看道,深入学习理解国家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和经验运用在日常的铁路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及行业服务工作中。”这是李晏良的工作体会,更是行动指南。
投身高原扎根西南再启新篇
随着高原铁路建设推进,李晏良的工作地点从北京转至林芝,开展林芝研发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刚到高原的那段时间,晚上难以入睡,白天头晕,开着会鼻血就流下来。李晏良每天忍受高原反应,克服身体上不断不适,不断地给团队里的年轻人加油打气。
“他带着我们白天在林芝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等多个单位调研,晚上开启学习研讨模式,复盘与当地部门沟通情况,商讨下一步的推进建设。”一直与李晏良并肩作战的环保所副研究员何财松,将这3年来经历细细说来。
当工作刚有头绪的时候,农历春节也悄然而至。“他说我刚从中老铁路项目回来,在北京待了不到20天就上了高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我春节回家陪家人,他自己坚持留守。林芝是个旅游城市,一到春节,街上人少,连个吃饺子的地方都找不到。”何财松感慨万千。
即便如此,李晏良没有为“留下”后悔,凭着这份执着与坚持,工作局面逐渐打开,与地方政府积极对接,成效越来越显著,高原上的的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对自己要求极高的李晏良还不断给自己加码,一边是要做好管理工作,一边紧抓科研不放松,牵头申报高原铁路环保专业科研课题,不断推进高原环保、卫生实验室建设工作……
眼下,李晏良依然往返在北京—成都—林芝间,为高原铁路科技创新而奔波。对未来,李晏良有着清晰规划:保护自然生态,开展高原铁路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绿色发展,探索节能环保措施在铁路工程建设及运营中的落地路径;守护人民健康,增强林芝研发基地高原卫生保障基础能力建设。他说:充分发扬青藏铁路精神,砥砺前行,无问西东,以实际行动为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