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发布时间:2025-04-28   阅读次数:495  

[关闭]

周凌云:助力铁路货运物畅其流丨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第四届“感动铁科”年度人物奖

周凌云,共产党员,运经所综合交通及物流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铁路现代物流、多式联运领域研究,深度参与铁路现代物流建设顶层设计,提出白货物流市场监测技术方案,研发物流场站可视化分析系统。主持编写“高铁快运快件包装及装载技术规范”,支撑成昆高铁快运列车常态开行。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带领团队荣获国铁集团直属机关“四强”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创新铁路快捷货运组织模式

从硕士期间就读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聚焦集装箱运输和铁路物流技术研究起,到博士期间的物流系统优化,博士后期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青年基金,聚焦物流资源整合软科学研究到成果输出,再到2014年进入铁科院运经所,参与铁路物流基础设施配套研究,周凌云逐步铺开职业画卷,“刚出站的我,很幸运地赶上了这个可以大展拳脚的时期。”

2013年6月15日,中国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正式启动。为了摸清一手情况,周凌云所在的铁路物流基础设施配套研究团队在各地物流园、港口、机场和大型铁路枢纽场站展开调研。周凌云感触最深的是一些港口场站的现代化、智能化、少人化,且港口吞吐量大,反观当时的铁路场站,设施陈旧,只有到发、装卸、搬运等基本功能,缺少服务。

通过调研掌握的情况,周凌云和同事们一道系统梳理国内外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等节点的发展特点与经验,总结提炼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一般规律,探索阐释物流园区创新设计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新模式和新趋势。综合集成应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形成典型铁路物流场站规划设计参考图集,指导铁路物流场站的规划建设。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是周凌云的工作依循。

2016年11月10日凌晨4:45,铁路“双11”电商黄金周首趟广州南到长沙南高铁确认车顺利开行。装载着高铁快运货物的列车在两个半小时后达目的地长沙。

这种充分依托高铁快运、铁路干线运输优势,加强与电商、快递企业合作的方式,给周凌云带来灵感:能否创新高铁快运模式,提升路网资源利用水平?

于是,周凌云团队基于时效性,按速度级,对铁路快捷物流体系做了分层: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速度,时速160公里和时速120公里。2023年初,周凌云带领团队开启高铁快运列车运输市场需求调研和运输组织技术方案编写,走访电商快递客户,摸底快递线路需求情况,奔赴上海、广州、成都、昆明等地调研高铁快运场站配套情况……历时4个月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最后编制出成都—昆明整列高铁快运列车运输试点方案。

2024年,他们在时速200公里线路开行快捷货运列车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综合前期动货交会试验、丹大线动货交会运营经验,以及既有技术规章,周凌云团队分析动货区间交会技术条件,研究提出“时速200公里线路开行快捷货运列车技术方案”,支撑国铁集团在昆楚大线组织开展时速200公里动货交会试验。

试验验证了时速200公里动车与时速160公里货车交汇的安全性,“未来类似沪苏通和昆楚大这样的线路将根据市场白货物流需求创新设计高品质铁路快捷货运产品。”周凌云满含期待地说。

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也希望能与快递企业合作,但是我们这儿挨着三环,对载货汽车通行有管制。合作对货物安检、货车到站和装卸货作业提出一系列严格要求。”北京铁路大红门站工作人员诚恳地说。

这是周凌云带领团队为开行特快班列、掌握场站智能化需求开展调研时的一幕。

近年来,国铁集团持续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统筹实施物流品牌创建提质、物流装备系统创新、物流场站转型升级、运输组织优化提升、物流经营改革创新和物流信息数智改造等6项工程。

实现物流场站转型升级,既要了解场站的共性更要摸清个性:有的场站不具备集装箱办理条件,有的场站到物流集散中心的短驳交通受管制或费用较高……周凌云带领团队建立了全路1800余个货场的基本数据库,包含业务范围、场站等级、地址、土地性质、班列产品等一些列要素。

“我们想建立场站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嵌入路网数据库,通过三维建模建立数字孪生地理信息底座,再加入场站资源设备,比如它有几条装卸线、装卸线长度等要素信息,为未来场站可以像京张高铁一样进行数字化运营管理做好前期支撑。目前,这个课题研发工作正在进行中。”周凌云带领团队瞄准未来。

一切为科研,科研为运输。“服务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是我的最高追求。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可以更好服务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看到铁路货运在加快转型,地方铁路货运量实现增长、运输结构得到优化,我和团队的努力能具象化的体现,我感到非常满足。”周凌云由衷地说。

城际、地铁等轨道交通具备速度快、车次多、运量大、准时性、韧性强等优势,不仅方便百姓出行,对于小体积、少数量、高周转、多频次和时效敏感的城市配送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于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周凌云带领团队打破传统交通次元壁,首创地铁+城际铁路货物联运新模式,不仅于2022在广州地铁常态化试验开行,还将此经验在2023复刻至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通过轨道交通物流模式的创新,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城市配送综合运输效率。

以新质生产力服务铁路建设

铁路新线路开通,覆盖更多偏远地区,其中不乏复杂艰险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建设铁路,从物资采购模式到工程物流组织模式到工程物资储备体系都需要科学设计。

2022年7月,周凌云带领团队开启复杂艰险地区新建线路的调研之旅。从成都到新都桥到林芝,随着海拔升高,身体不适反应增大。周凌云一直咬牙坚持,带领团队一边实地调研,一边因地制宜优化物流组织模式。

针对现场料库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情况,提出采用物质标码标识,通过集群调度实现机器人和无人叉车,形成整套仓库数字孪生技术方案。

在团队成员侯通眼中,周凌云不仅凡事冲锋在前、亲力亲为,更重要是思维缜密敏捷且敢想敢干,“从复杂艰险地区铁路建设现场调研归来,周主任就带着我们开启智能化装备技术产品的研发。”

通过近2年的研究攻关,周凌云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场站巡检货车无人机,“无人机倾斜摄影实现对物流场站的建模,还可以识别车号、箱号,让原先现场巡检的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图像就能完成工作,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周凌云表示,“响应铁科院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成果形成,服务铁路货运高质量发展,目前,我们已在石家庄国际陆港完成多次无人机试飞。下一步将开展多地试验应用。”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科技创新更好服务旅客和货主需求。在周凌云看来,“铁路科技创新需要科学家精神驱动,铁路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协同创新和集智攻关。我将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敢为人先,扎根铁路物流一线,聚焦和铁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不断开拓创新,为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和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