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半世纪 光荣五十载

——我与中国铁路的客票情怀

铁科院集团公司电子所 李健民

今年“七一”,在铁科院离退中心党委与铁研社区党委组织的“我与中国铁路现代化”座谈会上,我被光荣授予“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心情非常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党的旗帜指引,成就了我在军营9年和铁路近36年的成长与担当;共和国旗帜的照耀,教育了我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祖国的辉煌成就感到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更加坚信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有人民的一切。

一、我与铁路客票系统结缘

1978年2月,在“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号召下,为了适应铁路运输现代化的需要,加强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工作,经(原)铁道部铁人字【1979】681号文件批准,铁科院正式成立(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启了计算机在铁路上应用的新篇章。

同年3月,我结束了9年的军营生活,来到(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参加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建工作。这也是我从部队来到地方工作后的唯一单位。作为该所的筹建者和建设者,能够为推进中国铁路信息化发展,能够为中国铁路IT领域技术及其应用创新贡献力量,机遇难得。因为,信息化将为智能铁路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将为中国铁路发展铸就辉煌。

我从军事化的部队到半军事化的铁路工作,在变化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虽然从事的工作不在运输一线,但却与铁路运输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工作成果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在铁路车站、机车、线路(包括桥梁、隧道、涵洞)、通信信号、列车等部门上的应用。最值得一赞的是,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以下简称客票系统)的研发成功和全面应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首批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荣誉称号,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登乘证

二、开启铁路客票系统研发征程

铁科院电子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计算机售票的研发工作,1979年与上海铁路局科研所合作,成功开发全路第一张打印的软纸客票和多窗口售票系统,在上海北站试售计算机客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与广深铁路公司合作,研发成功GSKP-1型电子售票机并在深圳站投入使用。1995年10月开始研发的通用强、功能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售票系统,于1996年5月1日,在沈阳北站所有售票窗口全面应用,彻底改变了售票窗口只能按线、按车次的售票方式和以往的手工记账方式,真正实现了一窗有票,窗窗有票,一处有票,处处有票。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郑州、呼和浩特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也先后分别开展了相应的计算机售票研发工作。这些初期中国铁路计算机售票方式,迎来了随之其后的中国铁路售票方式的四个转变,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旅客便捷、美好出行的巨大变革。

合影

三、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票系统

1996年5月,(原)铁道部部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改革传统的售票方式,尽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改变铁路客票发售和运营管理的落后面貌。这是我国铁路客运走向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铁路走向市场,实现科技兴路的重要举措。国家对(原)铁道部这一决定高度重视,1996年将该系统建设纳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9年又将其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中之重项目。

1996年6月,以铁科院为依托,集中全路的技术力量,组建了客票总体组,并以电子所为研发工作基地,开发推广全路客票系统统一应用软件。总体组采取“统一规划,联合攻关,自下而上,分步实施,分期见效,滚动发展”的推进策略。

1996年8月,总体组开发完成了车站售票系统统一应用软件1.0版,在西安站试点成功后,随即开展了向全国推广实施客票系统统一应用软件1.0版。实现售票员手工售票向计算机售票的转变。

为实现地区中心联网售票,1997年6月,总体组开发完成了统一软件 2.0版,经在广州地区中心试点和上海、南京、杭州间客运金三角地带的跨地区中心联网异地售票试点成功后,在全路掀起了地区客票中心和铁路局内计算机售票网络建设的高潮,先后建成了覆盖全国铁路的24个地区中心,实现了地区范围内和铁路局内多地区中心间的联网异地售票,实现车站独立售票转为区域联网售票。

为实现全国铁路联网售票,199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原)铁道部客票中心建设,并在1998年12月底,总体组开发完成了统一软件3.0版,1999年完成了铁路客票系统骨干广域网的联通和适应全路联网售票3.0版的升级工作,2000年全面完成(原)铁道部客票中心、全国24个地区客票中心、车站售票系统三级联网,历史性地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联网异地售票,实现车站独立售票向全国联网售票的转变。

2011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票务交易系统12306网站上线运行。作为铁路为旅客服务的重要窗口,12306 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票方式,提供列车时刻查询等服务,实现了窗口线下售票向互联网线上售票的转变。

2020年6月,中国铁路全面实行电子客票,实现从纸质车票向电子化的转变,标志着中国铁路告别纸质车票,跨入全面电子客票时代。

客票系统实现了票额、座席、计费、制票、结算、统计等工作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低了劳动强度,形成统一的客票信息源,实现了信息共享;加强了客票的管理和分析,提高了座席利用率,为铁路客运组织与管理工作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持,为推进铁路客运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四、我参与、我见证、我自豪

客票系统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铁路大发展,伴随着高铁网的快速发展。目前,客票系统在全国3000多个车站的售票窗口、自动售/取票机、实名制验证/检票机上联网实时应用,12306网站注册用户突破6亿,年售票量40亿张。客票系统(含12306网)已发展成为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和服务的核心支撑平台,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民经济,服务铁路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卓绝建设,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浇筑,这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客票系统,已成为全球访问量最大、交易量最大的实时超大型交易系统。尤其让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是,客票系统的全部知识产权都归中国所有。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彰显了中国力量,彰显了国家自强!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在客票系统建设中,我主持研发的“新型列车移动补票系统”“铁路客运站车补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项目分别获得了北京市、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客运车站补票一体机”获得国家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两项专利。作为参加过客票系统建设的亲历者,我见证了客票系统从实现售票员手工售票向计算机售票的转变;从车站独立售票向全国联网售票的转变;从窗口线下售票向互联网线上售票的转变;从纸质车票向电子化转变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客票系统为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目标进行的卓越努力,见证了中国铁路服务国民经济的不懈奋斗,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超越!

为了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为了实现旅客对美好出行的向往,一张普通的火车票,凝聚了数代铁路人艰苦奋斗,不懈追求,攻坚克难、矢志创新,让沿用近一个世纪的硬板火车票退出历史舞台,开创了中国铁路电子商务时代。

致敬祖国,一日千里飞奔!

致敬铁科,七十余年一路走,一路行,风雨兼程!

附:中国铁路曾经使用的部分客票

票1

票2

票3

票4

票5

票6

票7